【孩子 我看見妳的負責 妳有嗎?】
尿床事件前情提要:
童童晚上尿床,早上我請她換衣服
她不承認自己有尿床!
對我怒吼
後來我發現她是因為不想洗衣服,才說沒有尿床
詳細的故事我放留言⬇️
———
原本都是上完課後我們就會一起洗
洗完再一起拿去晾乾
但是那天早上,童童已經有些情緒的告訴我
她不想要洗衣服
所以,一直到晚上洗澡前
我們才去洗衣服
在浴室,看著童童埋頭洗衣服的臉
我突然很好奇🧐
早上她幾乎對我用吼的
現在卻心甘情願的洗衣服?
還是其實她有怨言呢?
於是我們的對話就此展開
🧑🏻「童童阿~妳每天洗衣服,是什麼感覺呢?」
👧🏻「我的感覺是很生氣!」
🧑🏻「哦?生氣的原因是?」
👧🏻「我想要趕快洗完泡泡,快洗澡,然後快點聽故事。洗衣服壞壞!」
她講完,我停頓了一下
我發現很有趣的事情
她一直在關注 #等等會發生的事
她並沒有發現當下的自己
是如此的努力、認真與負責
🧑🏻「童童,那妳有發現嗎?妳很不想洗衣服,可是妳還是洗了耶」
她愣了一下,覺察到一些事情
👧🏻「恩!我很勇敢的洗衣服了」
🧑🏻「哈哈哈!這不是勇敢啦,這叫負責任」
👧🏻「哦」
🧑🏻「雖然妳很討厭洗衣服,但還是很負責的洗了,這樣妳有什麼感覺嗎?」
👧🏻「我覺得很開心!」
🧑🏻「妳喜歡負責任的童童嗎?」
👧🏻「喜歡!我洗完衣服,還要去晾衣服哦」
🧑🏻「好~」
———
看了這麼多童童的故事
大家有發現一件事嗎?
#人的行為被情緒左右
童童生氣 ➡️ 不承認尿床
童童生氣 ➡️ 不想洗衣服
童童生氣 ➡️ 抱怨洗衣服很討厭
因此,不用想著解決孩子的行為
如果從早上聽到童童不承認
我開始跟她爭辯、講理,甚至處罰她
那會有更多的情緒產生
也可能出現說謊、尖叫、打人等行為
如果情緒還在的話,解決完一個行為
只會有另一個不當行為出現🤦🏻♂️
若我們能從感受出發
協助孩子 #用語言說出感受
當情緒得到抒發,行為便會停止
我同理童童,照顧她的情緒
她從一個不願承認、不負責任、一直抱怨
變成一個看見自己的努力,自動自發要晾衣服
充滿價值感與歸屬感的孩子🥰
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想要覺得自己很糟
他們都很努力想成為有能力且有歸屬的孩子
關鍵在於,我們能否在他們迷失時
用溫暖、正向的方式
把他們引導回來❤️